20170428周记
第二篇周记。
应该是在学校的倒数第三周,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呀。
这周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毕业论文上。我是从三月份中旬开始准备写论文的,可以说是整个系里面开始准备比较早的。尴尬的是,准备真的仅仅是准备,论文生成的进度条不忍直视。对比4月份这半个月的效率,简直让人汗颜💧。自我分析吧,为什么会这样:
- 工作还没着落,内心较为焦急,希望先找好工作能有个底
- 几乎所有在校同学对写论文的态度并不急切,环境所染,心态趋缓
- 论文题目是老师半“忽悠”而定的,着手时发现搭建设想框架需要很多基础资料,然而并没有
- 没经验,不会利用工具,看到的,想到的想法没记录,转瞬即忘,思维常常断层
- 大学四年学艺不精,专业知识仅仅知道框架,深挖阻力巨大,退却
- 最重要的,自己还没真正打算去做,老话讲:老虎还没扑到脚后跟
数学集合里有个概念是小集合可以推出大集合,我觉得我这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个小集合,由它可以推出我整个大学四年中的一些特征。既然写到这里,说说吧,剖析自己,反正也是想倒逼自己改掉一点。
- 心态吧,不够稳,沉稳。容易急躁,这不是表现在面部上的面红耳赤,是情绪性的不稳定
- 学习,没规划,没框架,知识松散。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想用拿不出来
- 需要外界的压力,没有内在强大的驱动力,高喊理想却不脚踏实地
- 把耐心和耐性多给了外界,自己剩下的多是懊恼,然后自我消化
除去论文,看了一点书,《乌合之众:大众心理研究》。这本书最先是周立推荐给我的,去年四月份的半夜,在莲池的亭子。之前看了一点,三分钟热度,不了了之。这次再拿起来是真的觉得对于心理的掌控或者说了解很重要,人的很多情绪化反应其实是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化解掉的。这本书才看了一点,没有积累下干货,所以暂时就不汇报了,等我看完了再写点东西。嗯,说到看书了,就顺便提一句,为了看书入了个Kindle的Unlimited,感觉值,干货书籍够我看,也不想去找盗版书了。然后也因为我是比较习惯在iPad上看书,比较方便。当然了,如果是精读的书,还是买纸质书为妙,做笔记也方便。
这周Reeder的订阅中看到了一个问题,挺有帮助的,分享一下。
如何有效获取信息?
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变化,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这个过程:
采集信息→转变知识→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
现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广泛,微博、微信、电视、互联网……,获取信息的渠道虽然多了,但是每个渠道得到的信息是不等价的。把同样的时间花在不同价值的信息上,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。因此需要将信息分层对待。
信息层:
- 信息粒:微博/朋友圈/新闻
- 信息点:文章/杂志 (除论文)
- 信息块:书籍/论文
- 信息流:与人交流
- 信息源:理解定律/定理
我来解读一下。信息粒,不必多提,想必大家都有感受,微博/朋友圈里看过的东西转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,而且看多了,其实挺累的,有没有感觉刷微博刷不出来然后又不停地刷的纠结感;信息点,文章/杂志的内容不够深,适合当作启发性的信息获取方式;信息块,就是阅读一本书,一本书的内容有其深度,不管是学习还是泛读;信息流,其实就是和相关领域的人交流,如果交流的深度够的话,可以知道其背后整个思考过程,从理论转向实践;信息源,举一反三,已经把信息归纳为特定的定律或者定理,这就是原理性地理解信息,并能够创造有价值的东西。😄
最后推荐大家去阅读《穷查理宝典》,里面介绍到栅格化思维,大家会了解到能够有一个思维框架去容纳自己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。
芒格格栅理论有个基本论点:
真正的、永远的成功属于那些首先努力建立思维模式格栅,然后学会以善于联系、多学科并用的方式思考的人们。
各位,晚安!早睡早起✨